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球友会·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球友会·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95后女孩4微米细丝绣出“精微绣”,寸人豆马形神兼备

来源:球友会  更新时间:2024-09-20 01:01:21

 

7月5日上午,精微绣第14届江苏书展方志江苏馆内书香艺韵交相辉映,后女孩微一场锡绣文化展演引得参展观众纷纷驻足,米细马形细看之后啧啧称赞。丝绣神兼一架绣台、出寸一组作品,人豆青年锡绣艺术家孙裕玲当堂分享她的精微绣作品与技艺,展示了锡绣的后女孩微魅力和当代青年人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坚守。采访中,米细马形孙裕玲告诉记者,丝绣神兼“一根丝线,出寸常常要劈成几十分、人豆上百分之一,精微绣线不能粗也不能细,后女孩微要恰到好处。米细马形”

95后艺人发乎心而行于指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无锡的刺绣简称“锡绣”,相传有2000多年历史。吴地无锡丝织品早在春秋时期就称誉中原,季札出使中原,赠给郑国子产的礼品便是丝织缟带。汉代刘向《说苑》载,吴王阖閭时官宦已穿绣衣。至明代,无锡有绣娘俞氏,《无锡金匮县志》中记载:“堆纱刺绣,前明尤仲骥妻俞氏所造。早寡保孤,业此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今邑中或仿其法。”明清时期,锡绣兴盛,是曾经极为流行的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锡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针法,积累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技法。

1959年,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锡绣研究组系统整理了锡绣的百余种传统针法,并于1981年在张炜农副所长和老艺人华慧贞的带领指导下,由刺绣艺人赵红育、陆金仙,画师金家翔,微雕艺人张磊等组成创新研究小组,在继承锡绣传统基础上,探索和研究新品的过程中,创新了“双面精微绣”这一刺绣艺术新品种。

此次展演无锡精微绣的是一名“95”后姑娘孙裕玲,她带来了部分得意之作,或山水人物或翎羽走兽,或匠心重构或随意小品,无不刻画入微、精彩传神,令人目不暇及、叹为观止。在创作演示中,她心无旁骛,淡然安坐,以布为纸,以指为笔,以线为墨,选线、劈线、走线,沉静娴雅,仪态端方,展露出了发乎心而行于指的自信从容。 “一根丝线,常常要劈成几十分、上百分之一,线不能粗也不能细,要恰到好处。”“绣的时候,要细细体会,找准感觉。”在与观众的交流中,孙裕玲轻声慢语、款款而谈,诉说着她对于锡绣的理解。

文字细若蚊蚋,寸人豆马形神兼备

采访中孙裕玲告诉记者,精微绣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体现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无论细若蚊蚋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人物服饰上所绣花纹和字体,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精微绣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赞赏,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

作为90后年轻匠师,孙裕玲还喜欢用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小物件”,拉近锡绣艺术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她绣制的抱枕、车挂、项链、福袋、手机袋等作品,精致小巧而又售价实惠,现场陈列的“小物件”吸引了众多观众纷纷驻足、围赏询价。

现场展示的精微绣作品《殇》,画绣的是一个女人背上有一道很大的伤口,正面有一只代表忧伤的青鸟,反面有一只象征快乐的黄鹂,正反两面的伤口也显示出受伤和愈合不同的状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颜色与气韵。孙裕玲说,“其实每一位女性都有背后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艰辛和心酸,人们更应该像那只黄鹂一样,多一些关爱与陪伴。”

另一幅作品是《寒雀图》,用半根丝线缠绕成树干的苍老坚韧,用劈成三十二分之一的丝线绣制麻雀身上轻轻浮动的绒毛,用40多种赭石将寒雀背部的色泽递进铺陈,明暗层叠又不失雅致,极富张力。这幅30厘米乘40厘米的画卷,徒手绣制,飘逸灵动,细致入微,一绣便是半载春秋。

据悉,此次锡绣展演活动,由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滨湖区档案史志馆联合推荐组织,是书展方志江苏馆地情文化展演的首秀,也是锡绣艺术首次亮相省书展主会场。短短2个小时,让观众从感受非遗艺韵中,也留存了关乎无锡的城市认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