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球友会·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球友会·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126年前,鲁迅在这里成为了“周树人”

来源:球友会  更新时间:2024-09-20 05:30:40

 

1898年5月7日,周树人17岁的年前鲁迅第一次离乡远行。从绍兴会稽乘坐乌篷船,鲁迅里成后来转乘了大船,周树人走了十几天的年前水路,来到江南水师学堂,鲁迅里成并改名为“周树人”,周树人开始了在南京的年前求学生活。126年后,鲁迅里成又一群17岁上下的周树人少年来到了这里。8月12日,年前参加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文学营的鲁迅里成同学们,在南大文学院教授沈卫威的周树人带领下,寻访鲁迅在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求学的年前足迹。

语文课本里的“周树人”就诞生在南京

“周树人”这个名字是怎么诞生的?沈卫威介绍,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和传统的科举考试训练,到南京新式学校学习。鲁迅叔祖周椒生虽在水师学堂做官,但举人出身、思想守旧的他却对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他觉得鲁迅不宜再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这个日后响彻中国、响遍世界的名字,就因为鲁迅入学江南水师学堂而诞生在了南京。

1899年,鲁迅离开了这里,转入了另一个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也就是《朝花夕拾》中的“矿路学堂”。但关于“两棵树”的记忆,却一直在鲁迅的文章出现。比如散文《秋夜》中著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样的“两棵树”,在鲁迅的成长轨迹里一直存在。江南水师学堂里就有两株光绪十六年所植的广玉兰,枝繁叶茂。就在写完《秋夜》后的第二年,鲁迅在北京种植了两株白丁香,至今依然在北京的鲁迅故居中长的挺拔高大。

“在江南水师学堂,可以看见院内有两株大树,一株是广玉兰树,还有一株也是广玉兰树。”沈卫威模仿鲁迅的经典句式,现场“造句”,“大学之大,在有大师的同时还有大树。”

鲁迅经常在节假日和同学走遍南京城

在南京的新式学堂,鲁迅阅读了大量书刊,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等,度过了5个月的求学时光。据悉,江南水师学堂于1890年5月开建堂舍,8月完工,9月正式开办。学堂房屋经过精心设计,公务厅、客厅与学徒住房、饭房、睡房皆照华式,西学堂工艺房、洋教习房则仿西式,“甚整齐,亦极雅观”。标志性建筑是一个“烟囱”、一个“高桅”,恰好为管轮、驾驶两堂之代表。

鲁迅回忆那高耸的桅杆时说:可爱的是桅杆……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

沈卫威介绍,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的求学时光虽然不算长,但在南京的几年中,每逢到节假日,他常和同学走遍南京城,接触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夫子庙的得月台、状元境的书店,是常去的;下关码头、燕子矶、台城、鸡鸣寺、鼓楼、大钟亭、明故宫、莫愁湖,也是鲁迅足迹常到之处。

设计启蒙也是源自江南水师学堂

文学作品之外,鲁迅的设计才能也一直为人传颂。沈卫威介绍,鲁迅对于绘画和设计的启蒙,也是源自江南水师学堂。“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开始学习绘画,如铁轨横断面图。原版德文教科书要整本抄录,自己绘制插图。”同年,鲁迅为了学习绘画,还专门买了绘画入门读物石印《芥子园画谱全集》12本,他还尝试着将学堂的校园绘成图寄回家。

赴日求学期间,鲁迅创作了优秀的解剖学笔记,尤其是解剖图的精湛绘制。后来,他更是凭借着独创的“猫头鹰”形象征服了不少读者。1927年,鲁迅的杂文集《坟》出版时,鲁迅画了一只猫头鹰,放在了这册杂文集的扉页位置,这也是今天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版”猫头鹰形象。

沈卫威介绍,鲁迅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并独立完成了北大校徽的设计。如果不当作家,鲁迅当一个设计师也不会干得太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王菲